就业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就业服务

如何合理择校择专业

作者:   编辑:   来源:【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时间:2023-02-15   阅读:


新学期马上开始,每年都有很多同学为考研择校择专业所困扰,说明如何合理择校择专业对同学们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接下来的内容就给大家详细讲解如何择校择专业。

英语充电宝的小宝在这给大家献计。首先,建议同学们择校择专业的顺序是专业—地区—院校

 

1、如何选专业

 

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几乎没有择专业的困扰,比如本科软件工程就可以直接报考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可以直接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只有遇到无相同专业可报考或者涉及跨考的时候才需要考虑择专业,所以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讲述。

 

01 无相同专业可报考

 

有些情况下,本科专业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研究生专业,例如商务英语专业,但是考研专业中就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面对择专业问题。这种情况下一般建议在相同大类下选择具体的专业,同时需要考虑到平时的专业课是否相同、是否有兴趣、是否有挂科等问题。以商务英语为例,可以考虑文学大类下的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等相关专业。

 

02 跨考专业

 

很多同学由于兴趣,就业前景等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跨考,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毕竟考研大概率是大家唯一一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了。为了更好的就业,或者追求兴趣等原因而选择跨考时,越单纯的想法越幸运,例如就是为了工资高而选择跨考金融、计算机、软件工程等;而如果没有特定目标的小伙伴就会非常纠结了,如果仅仅为了研究生学历,那么简单点的做法就是在自己的本专业下考一个普通的院校。或者做一次职业测评,来辅助自己选择专业。

 

跨考择专业的原则有:

 

1、易上岸专业优先,如农学(除农管,农发),体育,历史等

2、理工可跨文史哲、文史哲不跨理工,统(联)考专业优先跨考

3、有专业壁垒的慎重跨考,例如美术、音乐等

 

不能选择自己厌恶的专业,即使上岸,那么你也将面临好几年的煎熬,论文成问题,毕业也会出问题。当然,如果不了解一个专业,你是无法说出对它是否厌恶,更不能根据专业名称去判断专业内容,经过专业改名后很多专业的名字是很唬人的,所以一定要去了解一下。

 

第一种:不知道考什么专业

 

这类同学很单纯,是一张白纸。单纯到自己明明有一支画笔,但是不知道从何下笔,这也是专业选择的最基础阶段。针对这种情况,同学们需要首先明确有哪些专业,哪些专业能跨考,哪些不适合跨考。

 

大家可以在研招网查看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大家可以根据学硕/专硕和大类进行筛选排查,同时可以细分到各个院校和专业进行查看和调研,从而确定一个或者多个想考的专业。

 

第二种:在备选方案中纠结

 

这类同学可能经过研招网调研、师兄师姐推荐、成功案例等已经完成了专业的初步筛选,但是可能有选择困难症,不知道怎么确定最后的专业。这时候就不能只考虑专业这个单一的因素了,需要综合考虑难度、考试人数、就业情况等等,也需要重点考虑院校的因素。

 

第三种:质疑之前选择的专业

 

首先说,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来自自身和外部的干扰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复习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学习效果不好或者对专业失去了兴趣,再比如对象/闺蜜/基友等劝说一起考XXX专业等等。那究竟能不能中途更换考研方向呢?当然能,但是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换就趁早换,不要拖到时间来不及。一般来说能预留半年以上时间的话就可以更换。其次要考虑未知的可能性,比如对象黄了,闺蜜不考了,基友摆烂了。最后要考虑到后果,更换后不太习惯而导致考研失败的事情时有发生。

 

第四种:只求上岸

 

实际上就是期待招生人数多、报考人数少、分数低等考研难度比较小的专业。这种情况在多年前考研人数比较少的情况比较常见,最近这些年考研人数越来愈多,几乎找不到非常容易的专业了。而且极易出现想捡漏的同学反而掉坑的现象。况且每个学校的考研情况也不一样,不能断定说某某专业容易考。一般来说,大家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评估。

 

1、报录比低于3;

 

这个大家可以看看学校往年的报录比(如果有公布的话),或者打电话给学校的研招办老师问问。有一点需要注意,30:10和3:1虽然报录比相同,但是招10人和招1人还是有区别的。30:10的报录比会比较平稳,而3:1可能会遇到跳跃变化。例如突变成10:1或者0:1。

 

2、年年报不满;

 

怎么知道哪些学校年年都报不满呢?其实很简单,大家可以在每年考研后的第二天,逛一逛各大调剂平台,主要是小木虫,都能看到很多老师开始发布调剂信息。刚考完试,分数都没有出来,怎么就有调剂信息呢?其实是老师们知道他所在的专业的报考人数低于招收人数,所以无论如何都是需要调剂的,这才出现了考试一结束就会发布调剂信息的情况。发现这种情况大家就默默的关注就好了,因为越多人关注,竞争者越多。

 

3、经常有扩招

 

怎么提前发现哪些专业有扩招呢?大家可以看看招生计划中专业的招生人数和实际招生人数。实际招生人数可以在学校每年公示的招生名单中看到。

 

4、新增硕点专业

 

如丽X学院今年刚有小学教育专业的硕士点,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容易。

 

5、学校新增院区的专业

 

如某某学院要整体搬迁到XXX新校区,或者有建设教学楼的计划,可能会在来年进行扩招,因为搬迁或者新建一般是往更大更新的地方,这就需要更多的学生来就读。

 

第五种:就业好就行

 

基于第三方的调研数据,超过50%以上的同学的考研动力是就业,所以很多同学考研时会优先选择就业工资较高或者工作稳定的专业,例如很多很多同学会跨考到金融专业和教育专业。

 

第六种:学校好就行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名校梦,谁不想读个211/985呢。但是这又分2种情况:只要有985/211的名头就行、名头和实力兼顾。如果单纯的想要一个985/211的名头,211考末流985,双非考末流211等即可。如果是想名头和实力兼顾又比较容易考,那可以关注一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延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

 

上面说的应该能覆盖大多数同学的情况,但是具体要选择什么专业,不应该是通过别人告诉你的,一定是通过你自己查询资料后决定的,因为别人不一定只告诉了你一个人。

 

择校的范围很大,所以建议大家先考虑有意向生活、就业的城市,然后再缩小范围选择院校。

 

遇到择校选择困难的同学主要有3种情况:

 

① 有自己的梦校,无论多难都要考

② 想要选择和自己实力相匹配的学校,分数不要浪费

③ 无所谓,只要能上岸去哪儿都行

 

同等水平的学校,热门报考城市的学校难度要大很多。特别是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的上海。这两所城市报考人数多,不缺学生,所以判卷相对严格。

 

考研学校会因为院校层次、专业实力、所在城市分为不同的难度等级。难度方面,原则上985>211>普通一本。但是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加持,北京、上海的一些普通一本的报考热度甚至比很多211还要大,竞争程度也会大。所以看学校的难度,要综合院校层次和所在城市。对于考研院校,有以下几个建议:

 

① 实践性强,需要实习的专业(如计算机、新闻学、传播学、法律),好城市>好学校>专业实力

② 师范类专业,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

③ 将来想读博、从事学术,学校层次很重要,城市就不那么重要

 

最重要的,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学习自律性选择匹配的院校,如果你想全面了解各个院校的考研数据分析,可以选择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

 

01 看择校课程

 

如果现在你正处于纠结院校的状态,可以看各个机构的择校类课程,这些课程大多都是免费的,好多机构也会在学校内举办讲座。如果你需要有人给你定制分析择校,一般需要付费几十到几百不等,但是如果你能拿到各个学校的考研数据,你自己完全可以分析。

 

02 通过学校官网查询招生信息,了解是否具有压分、歧视本科现象

 

03 了解学校复试差额比、报录比、初复试成绩占比等信息

 

04 以下这些坑,择校时要避免

 

① 复试太晚。有些学校出分和复试都很晚,比如说4月中旬才能复试。如果一志愿复试太晚,一旦在复试中被刷,调剂就会被耽搁。

② 复试占比太大。大部分学校的初试占比60%-70%,也就是代表初试的分数很重要,一般这类学校都是按照初试的排名录取的。但有的学校面试占比过高的话,就会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于本科学校一般的同学可能不太占优势。

③ 压分,不保护一志愿。学校压不压分,大家可以在你录取名单中看专业课的分数,或者上网打听,如果风评不是很好,也要慎重选择,专业课压分会影响调剂,因为调剂学校只看你的总分,不管你的一志愿是不是压分。

④ 复试差额比过大。复试差额一般是120%,比如名额100个人,复试线就是排名第120名的同学的分数,然后从120名考生中淘汰20名;有些学校的复试差额比很大,比如复试差额比200%,这说明要在复试中淘汰一半的人,这个复试风险就比较大。

 

在了解择校先决条件和避坑指南之后,接下来大家就可以实际查资料了。还是这个思路,先选专业,再定城市,最后选学校。刚开始学校可能有好几个备选,你要查找一些信息进行对比,最终确定一个学校。查找的信息有:招生名额、统考名额、推免名额、复试分数线、录取最低分、录取最高分、录取平均分

 

 

一定要了解考研常识和信息查找方法,考研不仅拼努力,更拼的是信息、选择以及正确的方法。只有清晰了解院校专业具体数据,多角度全面分析录取难度,然后合理评估自身实力,以及不断的测试把握自己的分数水平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院校专业选择。

图片1.jpg


欢迎来访温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地址:温州茶山高教园区景观大道1号 邮编:325027 电话:0577-86681521 传真:0577-86680881 邮箱:ojxy@wzu.edu.cn

版权所有 © 温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